台灣大百科橫幅

水晶

水晶 (Rock Crystal)
水晶是指結晶良好的石英單晶,由於石英為六方晶系的結構,因此水晶呈現六角錐的長柱狀,色澤透明具有玻璃光澤與貝狀斷口,為其最容易辨認的方法,其物理性質之詳述請參照石英。若市面商場上有呈現七個晶面的水晶,通常都是經過人為加工後形成的,並非天然的結晶面。至於水晶為何會和一般岩石中常見的石英呈現不同的外觀呢?主要是因為產在岩石中的石英為多晶質或結晶較差的單晶,而水晶則必須生長在有足夠成長中間的條件下,並且緩慢的由水溶液中沈澱結晶出來,才能長出晶形良好的外型,因此經常生長晶洞中呈現晶簇的集合體,或者岩脈的空隙中,也常見於金瓜石熱水沈澱之礦床中,和其他的金屬礦物共生。
水晶的顏色會隨著所含雜質元素不同,而呈現不同的顏色,最主要包括透明的白水晶、紫色的紫水晶(Amethyst)、粉紅色的粉晶(Rose Quartz)、黃色的黃水晶(Citrine)、以及咖啡色至黑色的煙晶(Smoky Quartz)。此外,包含礦物包裹體的『草入水晶』或稱『髮晶』。白水晶由於顏色透明純淨,被視為佛教七寶之一,因此常被製作成佛珠或其他的雕刻製品。紫水晶則因其顏色高貴美麗,,又稱為風水石,因其成分中含有微量的鐵(Fe)元素,而氧化鐵使其顏色變為紫色。若含有微量的鈦(Ti)元素則會使水晶呈現粉紅色,稱之為粉晶。草入水晶則經常包含有針狀的金紅石,或髮狀的礦物包裹體。至於顏色較深的煙晶,則具有微量的輻射,目前市面上賣的大多都是經由輻射照射後形成的煙晶。目前市面上販售之佛珠和水晶製品,十分透明澄清,幾乎看不到任何雜質,皆為人工合成之製品。至於如何鑑定是否為天然產出之水晶呢?可以既由下列幾項方法檢測:
1. 具有「色帶」
2. 具有包裹體:液體、氣液二相包體,氣、液、固三相包體
3. 在顯微鏡下觀察:含有些雜質或出現冰裂、雲霧狀構造
4. 硬度為7(高於一般的玻璃)
5. 是否長在晶洞內,或與其他礦物共生之晶簇
此外水晶可以藉由人為加工處理,而改變其顏色,主要包括熱處理與染色兩種。熱處理可以使暗紫色的紫水晶顏色變淺,並可除去咖啡色或黑色色調,也可將紫水晶加熱轉變成為黃水晶或綠水晶,也可使煙晶變成黃水晶。染色處理則是水晶浸入染料中,因此可以從其裂縫中看到較深的顏色差異。
台灣水晶的產地零星分佈於中央山脈東斜面變質岩區、南投縣集集大山、花蓮之變質岩岩脈中,以及九份、金瓜石、瑞芳礦區…等。

撰稿者:陳惠芬
最後修訂日期:100年07月06日
參考資料:
1 www.nusphin.com/public/nous.htm
2 台大數位典藏標本館
3 Parker, C.F. (1991) 梁繼文翻譯,礦床學,國立編譯館出版,684頁。
4 Parker, S.P. (2000) 地質學礦物學辭典,寰宇科學叢書編譯中心,437頁。
5
6 Bates, B.L. and Jackson, J.A. (1987) Glossary of Geology, American Geological Institute, USA., 788pp
7
相關圖片
圖說:內含有針狀金紅石包裹體的草入水晶,或稱為髮晶
提供人:陳惠芬相關圖片
圖說:產於中央山脈變質岩區的水晶
提供人:陳惠芬相關圖片
圖說:水晶晶簇
提供人:陳惠芬相關圖片
圖說:紫水晶
提供人:陳惠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