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省遂川縣人,江西省私立立風藝專繪畫科畢業。十七歲開始從事版畫,師事胡獻雅。早年備受戰亂痛苦的洗禮,於是用木版畫來表現他強烈的感受並宣洩時代壓力,其木刻作品蒼勁有力,並可見到他強烈的愛國情操。早期作品較豐,材質以梨木刻版為多,尺寸通常只有報紙兩三欄大小,作品散見華南各省軍方雜誌,並在大陸各地舉行個展四十餘次,與李樺、古元、王琦同一時代,為抗戰時期苦難留下見證。 1949年隨軍來台,曾任金門正氣中華報副刊主編,他以一系列戰鬥版畫,宣揚國策,鼓舞士氣,深獲軍民喜愛。1949至50年間,他在金門的木刻均由孫旗分送各報發表。1952年北投政工幹校成立,不久,方向進入該校傳授木刻技法,正式培養反共木刻幼苗。他也在中國文化學院兼課,作育英才無數,李國初、韓明哲均是政工幹校時高徒。1970年與周瑛、楊英風等發起組織「中華民國版畫學會」,並擔任理事長達十八年之久。 方向木刻版畫創作態度嚴謹,刀法熟練,無論點刻、篆刻、陰刻、陽刻,以及各種刀法的湊合,都能表現他獨特的風格。除創作外,還著有《木刻研究》(1959)、《初中美術教材》六冊(1965)、《版畫研究》(1970)、《論中國人物畫》(1977)、《論點、線、面、色》(1978)、《論中西繪畫之比較》(1981)等書。 方向的版畫創作歷程可分三個階段,初期以戰鬥木刻版畫,作實體宣導之用,控訴中共暴行,並歌詠復興基地,作品如:〈永遠跟著領袖走〉、〈製造飢餓〉、〈軍民合作〉〈收穫〉(1950)、〈文藝戰士〉(1951)、〈迎神〉(1953)、〈助民割稻〉(1959)等;中期捨木刻而就孔版、凹凸版,畫風由具象而半抽象。印出類似銅蝕,又似瓦拓之效果。而在醉心研究易經及老莊思想後,畫風由半抽象昇華到純抽象,從超現實觀點去捕捉題材,作品有:〈原始〉〈道生一〉(1973)、〈眾妙之門〉(1975)、〈晝與夜〉(1976)、〈時光的足跡(一)〉(1985)、〈止戈〉(1986)等。晚期作品返回寫實,以簡明的刀法,套色水印,近似水墨寫實之作。如:〈有朋自遠方來〉(1987)、〈凝視〉〈親情〉(1988)等。 方向作品曾獲1952年反共美展木刻組首獎,1956年中華民國畫學會版畫金爵獎及中國文藝協會美術版畫獎文藝獎章,1966年教育部文藝獎美術類獎金及金牌,1974年教育部仁字獎及獎金、金牌一面,1975年教育部文藝獎及獎金、金牌一面,1994年中華民國版畫學會金璽獎最高榮譽獎。此外,作品也參加國際性版畫聯展多次,計有巴西聖保羅、日本東京、義大利、西班牙、秘魯、韓國漢城、新加坡等地,並為美、日、義、法等國家收藏。
撰稿者:陳樹升最後修訂日期:98年09月09日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