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之失敗,其中忽略文藝與思想的鬥爭是一項重要因素,大量的文人思想左傾,造成了山河的一夕易幟。基於此一教訓,來台後的思想控制與文藝推動,成為重要的黨政工作。一九四九年五月,當戒嚴令發佈生效,台灣進入「反共抗俄」的全面戒嚴時期,隨後成立的「中國文藝協會」(簡稱文協)、「中國藝術協會」等團體,均在創會宗旨中,明白宣示:要以文藝的力量,激發民眾的士氣,從事反共抗俄的神聖工作。從此,「戰鬥文藝」與「反共文學」鑼鼓喧天。 戰後戒嚴體制下的台灣文化,是懷鄉的情緒與反共的鬥志混融;水墨畫滿足了前者,戰鬥文藝則支撐了後者,相對於那些懷鄉的水墨繪畫,在強調反共文藝的潮流中,木刻版畫是一種最方便的創作方式。 抗戰時期,木刻版畫雖然成為國民黨作為抗戰的宣傳利器,然而戰爭結束後,對外敵的攻擊,便轉而成為對執政者的批判、對貪污腐敗的不滿、對弱勢族群的同情。所以國民政府來台後,基於對共產黨以木刻作品喚起社會革命的恐懼,主政者對木刻版畫視為意識敵人。雖然如此,卻又不放棄以木刻版畫來鼓舞反共意志。 一九四九年方向隨軍來台,駐防金門,曾任金門正氣中華報副刊主編,他秉持抗日的經驗,以一系列戰鬥木刻版畫,深獲軍民所喜愛。一九五一年政治工作幹部學校(簡稱政工幹校,後改制政治作戰學校,簡稱政戰學校)在北投成立,他進入該校美術組任教,推展以宣揚國策、鼓舞士氣為主的「戰鬥木刻」,正式培養反共木刻幼苗。這些新生代反共木刻鬥士,既身受革命教育的培育,更參以從實際戰鬥生活得來的體驗,故能將熾烈的戰鬥情緒,完全在作品中表現出來。李國初、陳慶熇、韓明哲、刁平、游天郎、平凡等人的作品,都各具有不同的風格,各種不同的意境。這些戰鬥木刻作品,大都具有精練的刀法,簡明的構圖,歌頌的情緒與鮮明的主題。當時各大報紙、雜誌、書刊,隨時可見激勵人心的戰鬥畫面,或是標榜效忠情緒的偉人頭像。 五○年代初期的台灣文化界,是以反共文藝為主流而進展,而代表反共的戰鬥木刻版畫,最吻合反攻復國的凌雲壯志,尤有政策背景的支持,在時代的大趨勢下成為五○年代台灣版畫界的主流。 整體而言,五○年代的木刻版畫重鎮是在台北的「政治工作幹部學校」,而推展戰鬥木刻的舵手則是方向。此外,參與戰鬥木刻的還有陳庭詩、朱嘯秋、黃歌川、陳洪甄、陳其茂等,他們的作品有揭發在中共統治下大陸同胞遭受空前的浩劫,民不聊生的慘狀;也有歌頌自由中國的台灣同胞過著安和樂利的幸福生活。在技法上用疏密的細線來表現形象的明暗,追求黑白對比的趣味;而在風格表現形式上還沒有脫離過去「寫實主義」的創作路線。
撰稿者:陳樹升最後修訂日期:98年09月09日 | |